
周興嗣 [公元四六九年至五二一年]字思纂,陳郡項人,現河南省項城市。生年不詳,卒於梁武帝普通二年。世居姑熟,博學善屬文。武帝時,拜安成王國侍郎。帝每令興嗣為文,如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義之書千字文。每奏,輒稱善。官終給事中。興嗣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又作有文集十卷,(《梁書》及《兩唐書誌》)傳於世。
初出茅廬
周興嗣十三歲開始到齊的京師建康(今南京)遊學,十幾年後,精通了各種紀事文章的寫法。遊學時,他曾在姑蘇(蘇州)一家旅店住宿,夜裏聽見有人對他說:“你才學蓋世,不久就會結識到尊貴的大臣,最後被聖明的君主重用。”可是一直到聲音消失,他也沒能聽出說話人在哪。
隆昌年(494)中,齊侍中謝�任吳興(今浙江湖州)太守。謝�厭惡與士人交往,卻喜歡和周興嗣在一塊談論文史。任職期滿,他在朝廷極力推薦周興嗣的才學。本州舉薦秀才出任公職,周興嗣於是被推舉為桂陽(今湖南省桂陽縣)郡丞(郡守的副職)。郡守王嶸,平時就欣賞周的文才,待他很好。
平步青雲
公元502年,蕭衍代齊建梁,周興嗣上奏《休平賦》,文章非常優美,受到蕭衍重視,聘用他任“安成王國”侍郎,就在梁都的華林園①當值。其年,河南獻來一匹會隨著音樂跳舞的馬(�馬),蕭衍命周興嗣與待詔張率等人作賦歌頌。賦成,蕭衍評定周興嗣的最好,升周興嗣為員外散騎侍郎。
梁天監七年(508年),梁武帝用南京城內自己在三橋的舊居,改建為光宅寺,命周興嗣與陸�各寫一篇寺碑碑文。碑文完成後,梁武帝隻使用了周興嗣的作品。自此以後,著名的《銅表銘》、《柵塘碣》、《北伐檄》以及《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等,梁武帝都隻要周興嗣一人去完成。每成一篇,都會受到梁武帝的稱讚和財物賞賜。九年(510),任新安郡丞,任滿後,重任員外散騎侍郎,協助編撰國史。十二年(513),升任給事中,繼續為皇室撰寫文稿。
周興嗣的雙手常年患有風疽(濕疹)病,升任“給事中”後,又染上了鬁疾,這是一種不好醫治的流行疫病,結果左眼失明。梁武帝蕭衍撫摸著他的手,感歎地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當場又親筆抄寫了一份專治風疽病的秘方,賜給周興嗣。可見梁武帝對周興嗣何等愛惜。 與蕭衍同為“竟陵八友”中人、時任蕭衍記室(相當於秘書長)的任�,也很喜愛周興嗣的才華,經常對別人說:“周興嗣如果沒病,十天內就能當上禦史中丞”。
梁普通二年(521),周興嗣病故。
-周興嗣作品
介紹
周興嗣撰有《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專著百餘卷,文集十卷傳世。但流傳最廣、最久遠的,則是《千字文》。
背景
當年,梁武帝為教育子輩,令殷鐵石在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書用。但由於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好記憶,他就召周興嗣囑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用了一個晚上,就編好進呈武帝。這便是傳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寫出,很適於兒童誦讀,後來就成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宋明以後直至清末,《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構成了我國人民最基礎的“三、百、千”啟蒙讀物。舊有打油詩雲:“學童三五並排坐,天地玄黃喊一年”,此之謂也!不僅漢民族用作兒童啟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傳到了日本。
同時,《千字文》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有獨特地位,是曆代各流派書法家進行書法創作的重要載體。隋唐以後,凡著名書法家均有不同書體的《千字文》作品傳世。
-周興嗣創作背景
梁武帝在位48年,一生戎馬倥傯,但始終未忘讀書,他深知那些“生於宮廷之中,長於婦從之手,未嚐知憂知懼”的皇子的確是愚的惡的多,而賢的善的少。為了鞏固梁朝江山,他希望自己的兄弟子侄,能夠在他統治的太平年代成為飽學之士,成為繼他而起的“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人物。然而他苦於沒有一本合適的啟蒙讀物,流行的一些書籍如《尚書》、《左傳》、《論語》等對於初學者來說,程度較深,實為不便。起初他命文學侍從殷鐵石從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碣碑石中揭下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每字一紙,一字一字地教授那些皇子,可是這種教法雜亂無章,不便記憶,收效甚微。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編成一篇通暢又有韻味的文章豈不更妙。
這件特殊的使命當然地落到了姑孰才子周興嗣的身上。興嗣接到詔令,立即返回家中。閉上房門,將這一千字攤在桌上,擺在地上,逐字揣摩,反複吟誦。直到天剛放曉,豁然開朗,將這一千個不同的字,連綴成一篇內容豐富的韻文――《千字文》這部作品終於誕生了!這是公元535年間發生的事。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將其編完,累得須發皆白。從此,這部啟蒙教材便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麵產生了強大的輻射力,曆朝曆代都有不同的注釋本,不同的字體本,不同的翻印本,以承襲的、受其影響的其它啟蒙讀物的出現,驅扇成風,共同形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童蒙世界,哺育了一千四百多年來的中國兒童。
-影響
千字文
《千字文》全書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組,兩組一韻,前後貫通,互不重複。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曆史、農工、園藝、飲食起居、修身養性及封建綱常禮教等各個方麵。包羅萬象,涵蓋麵廣泛,其最大優點又在於融知識性、可讀性和教化性為一爐,誦讀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轍押韻,琅琅上口,易誦易記,梁武帝讀後,龍顏大悅,興奮不已。立即命令刻印,作為“諸王”的習誦課本,並刊諸於世,為初學者入門教本。從此,不僅中國帝王之家有了一本集識字、書法和思想內容為一體的啟蒙讀物,而且中國社會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有了問世最早、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蒙學教材。
《千字文》,古人多簡稱其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雖排在最後,但其成書時間卻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
起源
根據史-載,《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 ―549 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梁史》中說:“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唐代的《尚書故實》對此事做了進一步的敘述,該書說:梁武帝蕭衍為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容的韻文。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將其編完,累得須發皆白。這件事在唐宋兩代多有記載,如《劉公嘉話錄》、《太平廣記》等書都曾加以記錄,其內容與《尚書故實》基本相同。
《千字文》每4 字一句,共250 句,一千個字。其中有一重複的字,即“潔”字,此字在文0現兩次:“女慕貞潔”、“紈扇圓潔”,一些古人曾試圖加以修改,如宋人吳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韻,朗朗上口,其用韻數字是7 個。
《千字文》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內容豐富。但由於時代久遠,內容已不易於理解,現依據清人汪嘯尹、孫謙益的說法,對《千字文》 的內容作一大致介紹。
由汪嘯尹纂輯、孫謙益參注的《千字文釋義》將《千字文》分為四個部分,他們稱之為四章。從第一句“天地玄黃”開始,至第三十六句“賴及萬方”為第一部分;從第三十七句“蓋此身發”開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為第二部分;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華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嚴岫杳冥”為第三部分;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於農”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誚”為第四部分。最後還有兩句“謂語助者,焉哉乎也”,沒有特別含義,將其單列出來。
《千字文》第一部分從天地開辟講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雲雨、霜霧和四時寒暑的變化;也就有了孕生於大地的金玉、鐵器(劍)、 珍寶、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飛鳥遊魚;天地之間也就出現了人和時代的變遷。在此,《千字文》講述了人類的早期曆史和商湯、周武王時盛世的表現,即文中所說的“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講述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親,珍惜父母傳給的身體,“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做人要“知過必改”,講信用,保持純真本色,樹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譽,“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及以下四句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接著文中對忠、孝和人的言談舉止、交友、保真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講述與統治有關的各方麵問題。此章首言京城形勝,極力描繪都邑的壯麗,“宮殿盤鬱,樓觀飛驚”。京城之中匯集了豐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墳典,亦聚群英”,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層意思,重在敘述上層社會的豪華生活和他們的文治武功。這部分最後描述了國家疆域的廣闊和風景的秀美:“九州禹跡,百郡秦並……曠遠綿邈,岩岫杳冥。”
《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園生活,讚美了那些甘於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對民間溫馨的人情向往之至。汪嘯尹、孫謙益的《千字文釋義》認為這部分是講“君子治家處身之道”,其觀點有一定道理,但顯得牽強,所以不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分講述上層社會,第四部分講述民間生活,在層次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從“治家處身”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與“三、百”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後人反複修改增補等問題,因而版本清楚,麵貌原始,這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了許多方便。
同年(公元469年)出生的名人:
吳均 (469~520) 南朝梁文學家 浙江省湖州安吉

裴子野 (469~530) 史學三裴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

蕭鏘 (469~494) 南齊高帝蕭道成第七子 江蘇省常州武進

劉友 (469~479) 江蘇省徐州銅山區

元幹 (469~499)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 + 更多公元46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521年)去世的名人:
劉峻 (462~521)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