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姆斯阿尼瑪(《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2))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2)】
卡爾ⷦ殦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
一、情結
榮格最早提到情結的存在是在使用詞語聯想測驗進行研究的時候。1904-1911年,榮格通過詞語聯想的研究,提出了情結理論。在詞語聯想測驗中榮格發現,當刺激詞與病人心目中一些不愉快的事物鏈接時,病人回答的反應時間就會延長。這時,若將病人作出延續反應的詞語選出來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其潛藏在表麵下的深層含義。也就是說,就會發現充滿激情的情結。榮格認為,人類無意識一定有成組的、彼此聯結的情感、思想或記憶,而任何接觸到這一情結的詞語,都會引起一種延遲性反應。
榮格說:“情結這東西……是一種經常隱匿的、以特定的情調或痛苦的情調為特征的心理內容的聚集物。”
榮格說:“情結是由於創傷的影響或者某種不合時宜的傾向而分裂開來的心理碎片。如聯想實驗所證明的那樣,情結幹擾意誌意向,攪亂意識過程。它們起騷擾記憶和阻礙一連串聯想的作用。它們能在短時間裏圍困住意識,或者用潛意識影響言談與行動。簡言之,情結的行為就像獨立體,具有一個尤其在非正常工作思想狀態下十分明顯的事實。”
說情結是“人格碎片”,是因為它從完整、和諧的人格內部分離了出來,失去了與人格整體活動的一致性,成為一個具體而微小的人格結構,並且它本身又構成了一個獨立的人格子係統。這一係統通常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內在性、自主性、情緒連結性和動力性。比如,當一個人情緒失控的時候,正是這一子係統在發生作用。它是獨立的、完整的,即意識不參與控製的,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無法控製的。其內在性是指它的內部活動過程並不易被我們的意識所覺察,我們為什麽容易被別人的某一句話所激動?為什麽容易被某一件事所激怒?而另一個人則不然。無意識中什麽在起作用,我們意識上並不知道。其自主性是指不易受個體意識所控製,而是受其自身的機製所支配。其情緒連結性則是指它總是伴發著強烈的情緒或情感,並對個體情緒產生較強的影響作用。
與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學說不同,榮格認為,不能把所有的情結問題都歸結為童年經驗或性發育之上,情結應該有著更深刻的起源,這就是來源於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來源於原型。這就能解釋為什麽一些人在童年並未遭受創傷、性發育也未受到壓抑的情況下,卻仍為情結所困惑。由於情結深深植根於個體潛意識中,以至於它和集體潛意識裏的原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榮格認為,情結是以類似本能的方式運作,說“類似本能”是因為它們對特定的情境或人物會產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應。然而與本能不同的是,它們不完全是與生俱來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創傷、家庭互動模式、文化製約等經驗的產物,這些經驗再綜合了集體無意識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產生了情結。所以,情結是心靈將經驗重建為內在客體後的產物。
從臨床意義上來看,情結多屬於心靈分裂的產物。也就是說,它們原本是一個整體,但由於原型作用、創傷性經驗、情感困擾或道德衝突等,都會導致某種情結的形成。當外界生活中或內心世界中某些“扳機”式的誘因一旦撞及這些內在情結,就會引爆。事實上,存在於人們人格中的情結很多,但不一定個個都被引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外世界的誘因。但在另一方麵,即使它不被引爆,可能也會以更加不為意識所注意的方式在發生作用。情結爆發後,可能事情已經過去了,但它的作用並不一定就及時結束,那種波形作用方式還會存在。存在的強度或大或小則因人而異。如果一個人過分認同自己的情結,就會表現出一定的心理病症。
榮格說過:我們擁有著情結,情結也在擁有著我們。
二、原型
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內容。原型不是人生經曆過的事情在大腦中留下的記憶表象,它沒有一個清晰畫麵,而更類似於一張需要後天經驗來顯影的照片底片。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靈之中,因此,當它們不能在意識中表現時,就會在夢、幻想和神經症中以象征的形式通過意象表現出來。
榮格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原型上,其中研究較多的原型是人格麵具;阿尼瑪是男人潛意識中的女人心象,阿尼瑪可以是負麵的也可以是正麵的;阿尼姆斯是女人潛意識中的男人心象,阿尼姆斯可以是負麵的也可以是正麵的;陰影是人潛意識中與自我相反的心象;自性是人心靈的中心。
如果簡單的說“原型”,應該是一種心靈結構的構成元素,它包括兩個方麵:形式和力量。而且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是“意象”,一種導致個體行為的功能模式。
當然作為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原型似乎無法被“理性”所驗證,然而這個概念也許隻是一個指代作用,關鍵不是證明存在,而是利用其“去消除投射,以便將個體因投射而無意丟失的原型內容歸還失主。”
榮格的原型概念與其集體無意識概念的關係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確表達的那樣,個人潛意識與各種情結的構成有關,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主要是原型。
榮格說:“原型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它們像命運一樣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其影響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能感覺到。”集體無意識是通過某種形式的繼承或進化而來,是由原型這種先存的形式構成,原型賦予某些心理內容以獨特的形式。集體無意識具有普遍的表現方式,它組成了一種超個人的心理基礎,普遍地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並且會在意識及無意識的層次上,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心理和外顯行為。
許多原型都能在曆史或是神話人物中找到再現,英雄原型正是此類。從根本上說,英雄原型是通過自我與曆史人物形象重合這種方式表現出來的;說到英雄就不得不提“邪惡勢力”。而小醜原型的目的就是要阻止英雄前進的步伐;除此以外還有類似如動物原型,闡述人類與動物界的關係等等。
有部分原型屬於很難說清楚的一類,比如“原初的男性”這個概念,在西方宗教中以亞當為代表;還有就是神的原型,其代表著人類對於了解世界的一種渴求,尋求對於一切發生事情的解釋以及賦予生活以目的與方向。
三、陰影
陰影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中集體無意識的原型之一。陰影有著豐富的內涵,對人格的發展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認識、接受並整合陰影,深刻理解陰影與人格麵具的關係都將使陰影朝著有利於人格的方向發展,有助於榮格所說的“自性”的實現。
精通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的榮格,熟知受到壓抑的潛意識世界。但是他認為從個人心理上的壓抑所建構出的潛意識觀點,說服力不夠。因此他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研究的範疇包括神學、夢和精神病的解析,以及兒童與遠古人類的繪畫,這些使他推斷出更深一層潛意識的存在,並稱之為集體無意識。
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一組儲存形象的記憶。榮格將這些共通的、並且在所有文化中都能找得到的形態,命名為原型。榮格認為,陰影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型。這個重要發現,使他與弗洛伊德長久的師生關係畫上了句號,自此以後,弗洛伊德視榮格的學說為弗洛伊德學派的異端。
榮格認為陰影代表相關的情結和被壓抑的能量,弗洛伊德則稱它為本我。陰影,正如榮格所認為的古往今來以不同的原型出現在神話和傳說故事中,例如“黑暗中的兄弟”(Dark brother)、雙麵人、雙胞胎(其中一位流露出邪惡性格),以及第二自我(alter ego)等等。榮格起初認為陰影是抽象不明的,但是隨著解析他自己和病人的夢境,陰影的概念便逐漸具象化起來。早在1912年,榮格就已提出“心靈的陰影麵”之後他也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陰影的概念,諸如受壓抑的自己、第二自我、自我的黑暗麵、疏離的自我、子人格等等。
1917年,榮格在《論潛意識心理學》這本書中,稱陰影是“內在的另一個我”、“潛藏另一性別的人格特質”、“內在令人討厭的次級部分”,或者是“讓我們感到難堪和丟臉的另一個我”。榮格把陰影定義為“負麵的人格,也就是所有我們痛恨、並想隱藏起來的令人厭惡的特質,陰影也是我們未充分發展的功能和個人潛意識的內容。不過,要補充的是,盡管陰影看起來和我們現實環境持有的看法及價值觀有所衝突,但陰影的本質並非是不好的。
榮格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陰影,而且它在個體的意識生活中具體表達得越少,它就越黑暗、越密集。如果一種低劣的東西能被意識到,個體總是有機會去改正它。而且,陰影總是與(意識)不同的興趣相聯係,所以它經常要遭受矯正。但是如果它被壓抑,並與意識隔離開來,它就永遠不會被修正,從而就傾向於在潛意識的某一時刻,突然地爆發出來。從各方麵來看,它形成了一個潛意識的障礙,阻礙了我們最沒有惡意的意圖。”
正午時,陰影最短,然後隨著日照減少而拉長,到了晚上,則到處都是陰影。我們心靈的陰影也是這樣產生的。我們清醒時,陰影很少出現,但我們入睡後,陰影變得非常活躍,並潛入我們的夢境中。
四、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中的術語。指的是人類祖先在進化過程中,集體經驗心靈底層的精神沉積物,處於人類精神的最底層,為人類所普遍擁有。在個體一生中從未被意識到,是經由遺傳獲得的,由全部本能及其相關的原型組成。本能體現精神的動力方麵,原型體現本能的意義,是本能在人精神中的存在形式,決定人的行為的未來傾向和可能性,兩者協調一致。它具有先驗性、普遍性、自主性、自律性、動力性和目的性等,是人類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部分,對個體的思想行為和創造力起著製約作用。雖處於潛意識的最底層,但無時不在尋求表現,若其內容未被意識同化,則會通過宗教、神話、藝術、夢幻和象征等表現出來。
例如:“怕蛇”“怕黑”等人類共有的特質。
集體無意識和個人潛意識的區別在於:個人潛意識是個體因為社會道德等因素而被壓抑到潛意識中那些被遺忘和不願覺知的部分;而集體無意識則是我們一直都未曾意識到的東西。集體無意識不是需要征服的內容,而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榮格曾用島嶼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麵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於潮來潮去而顯露出來的水麵下的岩石部分,就是個人無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是榮格理論中最具有創新性、最神秘、並引起最大爭議的概念。集體無意識反映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一個人出生後將要進入的那個世界的形式,作為一種心靈的虛像,已經先天的被他具備了。這種心靈的虛像和與之對應的客觀事物融為一體”。 集體無意識產生於全人類具有的共同經驗,它的內容對於所有人類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是所有人普遍共有的,且內容基本相同,因此它的內容到處都能找到。
榮格還認為,集體無意識並非來自個人的經驗,不是個人所習得,而是人類在曆史進化過程中積澱下來的,通過遺傳而先天存在的原始意象和本能。榮格之所以將其稱為“集體”的,是因為他並非由個體或多或少的特殊的內容構成,而是“由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構成,由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所構成。”
榮格指出,集體無意識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個體人格發展過程中,他表現為自性化的過程,即個體的精神由一種混沌未分化的統一狀態向著充分分化、平衡和統一的人格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以“自性”(Self)為最終目標。
五、人格麵具
人格麵具也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中集體潛意識的原型之一。
人格麵具這個術語來源於拉丁語,意思是在古典時代演員戴的麵具。因此,人格麵具是指當一個人麵對外部世界時所佩戴的。人格麵具涉及到社會對某種性別的人的角色、一個人所處的發展階段(如青春期、中年期等)、一種社會地位、一種工作或職業的看法。在一生中,一個人可以擁有許多人格麵具,並且在某一時刻可以同時戴上幾個人格麵具。之所以叫做人格麵具,是因為它表現的並不是某個人人格的本來麵目……這個原型類似演員所帶的麵具,指的是公共場所顯示對自己有利的形象。換句說法,它是用其他人認為所該采用的方式以對抗世界的體係……各行各業固然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格麵具,然而這個麵具的危險性在於,一個人和他的人格麵具常常合二為一了。它的好處似乎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可以使人的生活更為自由些,也較少受人打擾……為數不少的人過著雙重生活,其中一重由人格麵具主導,另一重則滿足其他方麵的心理需求……
人格麵具既然涉及個人對外部社會的順從和適應,便顯然有其不可否認的價值和作用。榮格把人格麵具說成是集體潛意識中最重要的原型之一,顯然也含有對其“現實性與合理性”的充分肯定。
榮格對人格麵具的“過度膨脹”十分警惕,因為他深知這會給人帶來什麽樣的危險。
人格麵具在整個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於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僅僅認同於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麵就會受到排斥。像這樣受人格麵具支配的人,就會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相疏遠(異化)而生活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因為在他過分發達的人格麵具和極不發達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間,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和衝突……榮格有充分的條件和大量的機會去研究過度膨脹的人格麵具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因為他的許多病人就是這種過度膨脹的人格麵具的受害者。這些人通常都是些有很高成就的社會名流,但卻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異常空虛和沒有意義。在分析治療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意識到多年來他們一直在欺騙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情感和興趣完全是虛偽的,自己不過是對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東西,而做出一副感興趣的樣子罷了。經常,他們都已人到中年時,才突然感到過度膨脹的人格麵具帶來的危機。
在榮格看來,對這些因人格麵具過度膨脹而身受其害的人,重新獲得生命的意義尤為重要。他們需要拋開自己的人格麵具,回歸到更具統攝性的原型即自性原型,這樣來獲得重建精神家園的可能。換句話說,如果他們不能“超越”自己的人格麵具而找到自己的精神皈依,他們便完全有可能走向精神的崩潰。可見,完全認同於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完全被自己的人格麵具所 “吞噬”,並不是“自性化”議題中應有的意義。
六、阿尼瑪、阿尼姆斯
阿尼瑪和阿尼姆斯也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中集體無意識的兩個原型。
通常來說阿尼瑪是主體內在的陰性氣質,阿尼姆斯是主體內在的陽性氣質。每個男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女人,當沒有注意到她時,常常會在周圍的女性身上去尋求她,甚至想要占有和支配她,就好像她是自己的一樣。所以很多時候往往在別人身上看到欠缺又渴望的自己的投射,而不是真實的對方。同樣,每個女人心中也住著一個男人。所謂的一見鍾情和遇到“對”的人,常常是我們對另一半充滿幻想,而看不到真實的對方。時間久了難免會有失望、碰撞和衝突,所以痛苦也隨之將至。這時我們將會開始探索和了解自己,走上整合與成長之路。
正因為人格麵具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麵,榮格才把它稱為精神的“外部形象”,而把男性的阿尼瑪和女性的阿尼姆斯稱為“內部形象”。阿尼瑪原型是男人心中女性的一麵;阿尼姆斯原型則是女人心中男性的一麵。每個人都天生具有異性的某些特質,這倒不僅僅是因為從生物學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樣既分泌雄性激素也分泌雌性激素,而且也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態總是同時兼有兩性的傾向。
被阿尼瑪統攝的男人的特點是虛榮、喜怒無常、感情易受傷害。容易因小事兒而生氣,還有其他一些消極的女性品質。 被阿尼姆斯統攝的女人非常固執己見、喜歡自己說了算,還有一些其他消極的男性品質。此類現象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很值得我們去探究。
榮格認為,阿尼瑪與阿尼姆斯是構建男人和女人心靈結構的最根本的基礎材料。男人與女人之間的不同,不是男人完全是陽性的,或女人完全是陰性的。意識自我與身體擁有同樣的表征。男人將心理結構當中的意識自我認同為陽性,他的陰性的一麵變成了無意識,變成了內在的阿尼瑪意象。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因為她的意識自我認同為女性,而她的陽性的一麵變成了無意識,變成了內在的阿尼姆斯意象。我們的家庭、社會和文化都在強化這種認同意識自我與身體表征的認同。
阿尼瑪和阿尼姆斯意象充滿了心理能量,因此它們能從情感和情緒上掌控我們。結果就是,這些被投射的意象對我們而言有著磁鐵般的吸引力,背負著投射的意象的人對我們而言顯得特別有魅力,或特別令我們厭惡,正如磁鐵之間的相吸或相斥。投射本身並沒有好與壞之分;是我們如何對待它,才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擁有愛上一個人的體驗,是讓我們敞開心扉,迎接新的事物和經驗的體驗。它能豐富我們的人格以及情感生活。不管結果是快樂還是不快樂,生活就是如此,永不停息。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愛上一個人是很自然而美好的體驗,沒有這種體驗的生活,無疑是貧乏的。
丁俊貴
2022年10月10日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