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反歧視調查報告,認定加拿大對自中國進口的相關產品采取加征高額關稅的做法存在明顯的歧視情形,並建議對加拿大采取反歧視措施。
具體來說,就是要對原產於加拿大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這是中國首次發起反歧視調查並采取反歧視措施,放眼世界,這也是全球首次有國家采取反歧視措施。
首次,有曆史意義。
二戰結束後,以鄰為壑的高關稅引發了貿易自由化需求,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在這個體係下,美西方率先牽頭製定和實施國際貿易規則,諸如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都是美西方國家率先使用。
現在,“反歧視”這一貿易調查工具,由中國最先使用。在世界貿易格局陷入混亂的局麵下,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箱中多了一種工具,意味著什麽?

先解釋下“反歧視”的意思。
用“大白話”的方式講:
原本大家都在和和氣氣做生意,突然一個人站了出來,指著咱的攤位說——別想賣給我家貨,誰敢買你的貨物,我就懲罰他!這個規定,隻針對你一個人的貨!

具體到加拿大身上,去年8月26日,加拿大宣布從10月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100%進口關稅,並對中國鋼鐵和鋁產品加征25%關稅。
這一行徑惡劣到什麽程度呢?
加稅的對象,隻針對中國貨物。其加征關稅的理由基本上是在臆斷和推測中國產品如何對其有威脅。
根據透露,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一場閉門會議中直言,我們要跟世界其他經濟體協調一致,所以我們要對中國加征關稅——就在加拿大加征關稅前不久,美國剛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進口關稅。
沒有充分理由,自然也不需要走流程。整個過程,沒有經過正規調查程序。
說白了,加拿大這種行為完全就是政治操弄,就是要針對中國。
正是基於加拿大這種明顯的歧視性做法,中方對其發起了首例反歧視調查。這是中國第一起,也是全球首例反歧視調查。
譚主也關注到了這件事,當時,有些外媒抹黑中國,稱中國是在“打壓”加拿大。
但和加拿大這種毫無依據也不經過正規程序就直接采取嚴厲行動的做法相比,中方從發起調查到采取反製措施,每一個環節,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作為支撐。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教授史曉麗跟譚主做了詳細的說明:
中國對加拿大發起反歧視調查並采取相應的反製措施,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七條、第三十六條和第三十七條作出的。
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七條規定:
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在貿易方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歧視性的禁止、限製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國家或者該地區采取相應的措施。
這一條,為我方對加拿大歧視行為采取反製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據。
第三十六條第六款中提到,為了執行第七條等條款中存在的情形,可以依法開展調查,這為商務部發起對加拿大的反歧視調查進行了授權。
此外,第三十七條還對調查方式進行了具體規定。
跟加拿大不負責的做派不同,中方的調查是非常規範的,整個調查過程曆時半年,嚴格遵循法律法規,整個過程體現著專業、嚴謹和審慎。
專業人士告訴譚主,此次調查一共分為幾個步驟開展:
一是搜集客觀事實。中方在調查過程中詳細搜集了加拿大關於對華加征關稅的官方文件、解釋說明等材料,以及行業進出口數據情況。
二是評估加拿大對華做法的實質。加拿大政府宣稱根據《關稅法》第53條第2款,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但其理由充滿了不負責任的臆斷。經過全麵分析,加拿大對華加征關稅政策明顯具有歧視性,並未進行充分調查和合理論證。
三是評估中國企業所受影響。加拿大對華加征關稅後,中國電動汽車對加拿大的出口從8月份8972輛直線下滑到12月份100輛,下降幅度達99%,企業遭受嚴重損失。鋼鐵、鋁以及其他相關行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165家中國企業及5家行業協會提交了反饋,強調加拿大政策對企業的不公平影響。
四是廣泛聽取行業意見。在調查過程中,中國政府充分征詢相關行業的意見,確保反製政策製定符合企業訴求。反製,不僅是對企業權益的保護,更是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行為的警示。
在商務部發布調查結果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也聯合發聲,對調查結果表示支持。
首次啟用“反歧視調查”,就能實現這樣一個從發起、調查到結果都嚴密和正規的過程,對於中國而言,是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又一個新的突破。
史曉麗跟譚主解釋,不論是歐盟還是美國,其貿易法體係中,都包含著針對“外國歧視性行為”的類似條款,例如美國“338條款”專門調查商業活動中的歧視性行為,歐盟的法律中,也有相似的規定。
中國設置和啟動反歧視調查,是對違反世貿組織“非歧視原則”做法的有力回應,具有製度上的創新性。我國能夠開創性地運用新的調查工具,恰恰說明了我們捍衛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和決心。
這在當下,格外地有意義。
最近,美國開始對全球多個國家加征關稅。有的國家則指望通過對中國加征關稅來換取美國對其關稅的減免。
譚主了解到,我國的反歧視規定適用於對華歧視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如果有哪些國家試圖和美國進行所謂的利益交換,妄圖通過對華加征關稅的方式來討好美國,來換取美國免除對自己國家的加征關稅,那中方同樣也會動用這一反歧視工具進行堅決回擊。
對於這些國家而言,加拿大,就是前車之鑒。
對中國而言,從加拿大進口的商品不難找到替代來源,但對加拿大而言,其可選擇的市場空間已經被急劇壓縮,這也意味著加拿大不得不承擔更大的損失。
史曉麗告訴譚主,這次對加拿大的反製是很有力度的,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但現在遭到左右夾擊,完全是加拿大盲目追隨美國,咎由自取的結果。
譚主注意到,在調查報告中,列了幾種可以中止反歧視措施的情形:
加方停止對中國利益的侵害;加方對中方的損失作出賠償;雙方通過協商達成共識。
對於加拿大而言,並非沒有正確的路可以走。譚主了解到,在調查過程中,中國不止在一個場合奉勸加拿大改變錯誤的做法,但是直到中方調查結束,加拿大始終無動於衷,還曾表示將於2025年初對中國的產品和關鍵礦產等繼續加征關稅。
板子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知道疼。加拿大執意要成為中國“第一個反歧視措施的以身試法者”,要在曆史被記下這樣一筆,那加拿大,就需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